close
台湾之音立刻下载官方APP
开启
:::

抗疫進入最後階段 艱鉅挑戰逐一浮現

  • 时间:2020-12-16 20:37
  • 新闻引据:採訪、路透社
  • 撰稿编辑:黃啟霖
抗疫進入最後階段 艱鉅挑戰逐一浮現
專家指出,想要終結這場大流行,還要看如何應對「最後一哩路」的諸多挑戰,包括從短缺冰箱、武裝衝突,一直到疫苗猶豫,以及詐欺和貪腐。(Pixabay)

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(COVID-19)的大規模疫苗接種,升高了可以打敗COVID-19的希望;但是,專家指出,想要終結這場大流行,還要看如何應對「最後一哩路」的諸多挑戰,包括從短缺冰箱、武裝衝突,一直到疫苗猶豫,以及詐欺和貪腐。

冷藏運送疫苗 是艱鉅挑戰

為了對抗造成超過160萬人死亡、重擊全球經濟的COVID-19,數十億劑疫苗必須運送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,包括戰區以及偏遠、深陷貧困的地區;但要將疫苗以適當的冷藏方式送到這些地區,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。

英國伯明罕大學(University of Birmingham)冷經濟學教授彼得斯(Toby Peters)向路透社表示,「在此之前,沒有人曾做過這種事。這是有關試圖對所有兒童、所有懷孕婦女施打疫苗。我們必須對每個人施打疫苗。」「而直到我們做到了,經濟才會重新啟動。」

在截至目前已宣布實驗結果為有效的3款疫苗中,美國輝瑞藥廠(Pfizer)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,以及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(Moderna)所研發的疫苗,都需要保持在遠低於普通冰箱的溫度之下,令配送到較貧窮國家的過程變得複雜。

專家指出,即使是較小規模的免疫計畫也不易達成目標,何況是如此大規模的施打疫苗行動,使得「抗疫最後一哩路」的挑戰更形艱鉅。

武裝衝突等因素  疫苗難以送達

非營利團體「人人享有永續能源(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)」的專家哈特利(Ben Hartley)向路透社表示,自從2000年以來,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(GAVI)已經為超過7億6千萬名兒童施打了疫苗,但要達成COVID-19的群體免疫,則是意味著要為55億人施打疫苗。

「人人享有永續能源」是聯合國(UN)前任秘書長潘基文(Ban Ki-moon)發起的倡議行動。

哈特利表示,截至去年,有85個國家沒有達成百日咳、破傷風、白喉疫苗施打率90%的目標。而全球性的COVID-19疫苗施打活動,將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「同心協力」。

非營利技術公司Nexleaf Analytics冷鏈部門主任雅瓦莉(Shahrzad Yavari)表示,「抗疫最後一哩路的問題將不僅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地區,而是難以送達、難以提供服務的地區,可能就在城市中,或在深陷衝突的國家中。」「這些地區事實上佔了世界各地人口很大的百分比。」

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(ICRC)衛生部門負責人馬丁內茲(Esperanza Martinez)指出,最少有6千萬人居住在武裝團體控制的地區。這些地區需要取得通行許可,又經常斷電或根本沒有電力,要取得疫苗更為棘手。

疫情是良機 可促發環保的冷鏈系統

為了應對此種挑戰,研究人員正努力設計一種可持續的冷鏈系統,以進行群體免疫。他們利用地勢低窪、容易發生天災的孟加拉作為研究案例。

孟加拉工程技術大學(Bangladesh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)工程系主任哈山(Ijaz Hossain)表示,目前正在收集不同城鎮可用的冰箱、備用發電機以及醫療輔助器材等的資料。「如果需要改善冷藏,我們就得裝上柴油發電機,這表示溫室氣體排放會增加。因此,我們正在研究,是否可以取得使用再生能源的冷藏方式。」

彼得斯表示,COVID-19疫苗群體接種可能提供一次機會,可以發展出對環境友善的冷鏈系統,以應對未來疫情大流行時,可以幫助減少糧食損失,同時又減少廢氣排放。

疫情若持續 病毒可能變種

然而,要維持從工廠到病患的冷鏈系統,並非克服COVID-19的唯一挑戰。

美國杜克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(Duke Global Health Institute)助理主任泰勒(Andrea Taylor)表示,如果疫情持續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區肆虐,病毒可能出現突變,或許讓疫苗變得「無關緊要」。

富國與窮國 分配難平均

泰勒同時指出,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(Northeastern University)的一篇報告顯示,疫苗在窮國和富國之間的不平等分配,可能造成總體死亡人數增加1倍。

根據保健新聞網站Stat News引述英國醫學期刊(BMJ)最近的一篇分析,富裕國家競相鎖定COVID-19的供應,使得全球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,多數在中低所得國家,在2022年以前,都將無法取得疫苗。

截至11月中旬,包括歐洲聯盟集團在內的高收入國家,在全球將近75億劑各種不同的COVID-19候選疫苗中,訂走了51%;儘管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全球的14%。

而在同時,13家製造COVID-19的生產商當中,只有6家和中低收入國簽妥協議。

報告撰寫人表示,「高收入國家想要確保COVID-19疫苗的未來供應量,卻讓世界其他多數地區能否取得疫苗陷於不確定。」

泰勒表示,低收入國家的政府可能轉向黑市採購,以滿足疫苗的需求,卻有可能買到假疫苗,或是未經嚴格和透明檢驗和審查的疫苗。

泰勒也指出,「當他們有意在保健站對每個人提供免費疫苗,各國政府要非常注意,健康照護提供者或其他人可能拿走疫苗,並開始向民眾收錢。」

疫苗猶豫與不信任當局 妨害免疫計畫

此外,曾參與美國政府計畫,前往伊拉克和阿富汗協助重建心理健康的泰勒指出,還有兩項關鍵問題,就是「疫苗猶豫」以及對衛生當局的不信任,尤其在衝突地區。

所謂「疫苗猶豫」(vaccine hesitancy)是指延遲或拒絕接受疫苗接種的現象。

最近幾年來,疫苗猶豫的情況與日俱增,而COVID-19疫苗研發的快速也已引發不安。

根據民調機構JL Partners 在11月間對英國進行的民調發現,7%的回應者表示,他們「一定」不會接受疫苗接種;另有11%表示,他們「可能」不會接種。

馬丁內茲表示,在受到衝突或暴力影響地區中,保護從事疫苗計畫的醫護人員也至關重要。

在2014到2016年,非洲幾內亞爆發伊波拉病毒(Ebola)疫情期間,意圖對抗疫情的醫護人員,一再傳出遭到憤怒的暴徒和村民攻擊,對防疫造成重大影響。

雅瓦莉指出,是否有必要給予特殊裝備或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程序,以進行疫苗接種,這個問題必須獲得長期、以及相關夥伴國參與的解決。

泰勒指出,如果善加處理,這項歷來最大的全球免疫行動可能帶來的好處,將在疫情結束繼續留存。

泰勒表示,「在疫情的最後一哩路,將有這麼多國家越加強壯和健康,不只因為疫苗,他們還會擁有更好的衛生基礎設施。」

相关留言

各國開始施打疫苗